边疆快讯

90后藏族小伙旦增称来:让“千年藏毯”重获新生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金卓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 14:30

在旦增称来决定辞职回乡的那一刻,整个江孜县的父老乡亲们“炸开了锅”,用大家的话讲,这可是个“天大的事”。他们感叹,父母辛辛苦苦供出来的大学生、公务员,没干俩月就要回家,咋这么糊涂?可旦增的心里清楚得很,他想创业,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干一番事业。

旦增称来要干的事儿就是做藏毯。藏毯,与波斯毯、土耳其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而他的老家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更被誉为“藏毯故乡”。据可考历史记载,江孜藏毯已传承发展千余年,从元代起流入宫廷,风靡海内外。江孜藏毯的编织技艺如此代代相传,至今,仍有大半的江孜百姓熟练掌握这门手艺。

旦增称来就出生于这样一个藏毯世家,他的爷爷曾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藏毯工艺大师,从小耳濡目染下,他对藏毯,尤其是毯上的图案花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少时就能分辨出不同图案所代表的特殊含义。

大学期间,他主修的是建筑设计,这让他更系统地理解了视觉审美层面上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果将建筑美学应用到藏毯的图案设计上,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在随后的了解中,旦增称来发现,现在江孜藏毯产业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图案老套单一这么简单。

“藏毯因为其纯手工、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在网络快消品、机器制品的冲击下,逐渐没有了市场。”旦增称来说,买的人少了,也就没有人做了。家乡的手艺人迫于生计,大多外出务工,从事藏毯生产的企业和厂家也日渐衰落。“眼看着这么好的技艺没人传承,这么好的藏毯资源白白浪费,实在于心不忍。”

2014年,23岁的旦增称来决定辞掉刚考上不久的公务员岗位,回到江孜,把家乡的藏毯手艺人重新组织起来。

旦增称来的创业之路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顺利,最直接的阻力来自父母。父母直言,对他丢掉“铁饭碗”感到“很失望”,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办法理解旦增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藏毯原有老套单一的图案设计,旦增称来提出了编织“3D藏毯”的新设想,却迟迟无法突破技术难关。

“我们在保证纯手工和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编织材料、花色和图案,来实现视觉上的‘3D’效果,这样可以颠覆藏毯平面化、粗线条、低精密度的传统,让藏毯与时俱进。”旦增称来解释,可手艺人都觉得没办法实现,“就像以前是在木头上雕花,现在要在钢上雕”。

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旦增称来一直带领团队不断测试新产品,最终成功创新出了电脑绘图、人工编织的“纸样使用技术”。利用大学期间学习的CAD绘图,旦增称来团队将藏毯图案由手绘改成电脑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精度,让手工作业有了详细可考的“说明书”。

而且如此一来,不仅突破了“3D藏毯”的瓶颈,更实现了藏毯的“私人定制”。“客户可将喜欢的图案拍照,我们看照片就可以纺藏毯。”

如今,此项技术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3D藏毯”也先后获得了“2017年中国国际新品潮流地毯奖”“2018年中国国际最佳环保地毯产品奖”等荣誉,销量较以往提高了近六成。

效益上来了,大家对于藏毯产业的信心也更足了。现在,由旦增称来创办的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技术工人28名,大多数都是25-35岁的年轻人,他们从城里回到家乡,不仅离家近了,年均收入还比之前多了6万多元。

针对一些家庭有难处无法全职工作的手艺人,合作社还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由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和前期培训,老百姓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即可纺织图案比较简单的藏毯,或从事毛纺、捻线、缠线团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实现不离家就业。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很多人无法外出务工,这种就近就便就业的形式,非常适合民族手工业的产业特点,不论是对产业发展还是群众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旦增称来说。

尽管眼下藏毯产业正一路向好,但旦增称来坦言,他的目标还不止于此,毕竟江孜藏毯曾享誉世界。他希望江孜藏毯能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真正打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

免责声明:

      “边疆时空网”作为服务边疆史地研究学者的互联网平台,所刊发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边疆时空网网站立场。对文章全部内容的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作品上传至网站30个工作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bianjiangshikong@163.com


  • 责任编辑:李静
  • 收藏到:个人中心
  • 分享到:


输入新闻标题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

最新消息

更多>
  • 跨越千里山川 点亮崭新生活

    站在山顶,风在耳边呼呼地吹,脚下积雪的山岭一望无际,一座又一座山头上,是绵延的电力铁塔,这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郊外。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野之中,一座座傲立的铁塔,守护着远方市镇中的万家灯火。

  • 为保护黑颈鹤 他坚守高原十八年

    雪山之下,拉萨河缓缓流淌。被河水滋润的青稞田里,三三两两的黑颈鹤正悠闲地觅食。或许是因为对环境的熟悉,生性警惕的黑颈鹤,却对附近乡道上经过的汽车熟视无睹,杨乐和同事也因此得以靠近观察。

  • 37年间,这个中心的东北虎从8只发展到近千只!

    一场春雪过后,老虎们越发活跃。皑皑白雪中,几只毛色鲜亮的东北虎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内闲庭信步,绘就了一幅“春日猛虎戏雪图”。

  •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处,有一座名叫“小南山”的孤立小山,约20层楼高,山体形如鲸鱼,游动在完达山和锡霍特山之间,日夜流淌不息的乌苏里江在其东侧山脚下穿流而过。

  • “光明的路,我们越走越宽敞!”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着东南方向行驶,蜿蜒平整的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缎带盘绕在雪山林海与峡谷之间。穿过嘎隆拉隧道,海拔逐渐降低,雅鲁藏布江两岸崇山如黛。从波密到墨脱,开车只用了3个多小时,10年前要走完这段路需要三四天。大家都感叹:“这条路真的好走了!”

推荐阅读

-->